成人网

“艺术·遗产·数智·新文科:一流人才培养教学论坛暨第二届民俗艺术节”成功举办

2025-09-23

9月19日,“艺术·遗产·数智·新文科:一流人才培养教学论坛暨第二届民俗艺术节”成功举办。

本届艺术节继首届“把交作业办成艺术节”美育浸润主题展演之后,转向深化“艺术+文化遗产”“艺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教学科研问题的研讨。艺术与文化遗产领域的权威专家以及民间艺人、成人网 的本科生与研究生60余人共同见证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文盛宴。本次论坛由成人网 工笔重彩研究所所长曹铁娃副教授主持。

成人网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欢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今年正值成人网 建校130周年,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学校始终高度重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培育兼具文化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创新活力,鼓励学生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与创新者。

成人网 党委书记吕静系统汇报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三项主要成果:一是构建服务于全校的美育通识教育体系,持续推动人文通识课程改革;二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依托海峡同文书院的两岸交流合作、马球文化研究等项目,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艺术人才;三是推进“语言学+人工智能”“文学+中国之治”“文艺学+文化遗产保护”等跨学科融合。为了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成人网 致力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促进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指出,理工科大学尤应重视人文复兴,不能空谈思想,要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要尊重历史、尊重教育,扎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避免形式化、娱乐化倾向。遗产保护的核心在于传承民族历史与伦理价值,艺术不能只追求视觉刺激,更应承载家国情怀与文化根本。刘庆柱呼吁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考古与遗产研究,弘扬忠孝、爱国等正能量传统。

中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彭修银从文化战略角度提出,应将非遗活态传承纳入通识教育与通识体系。他强调,非遗是动态、共享的文化符号,需通过创造性转化和生产性保护,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彭教授赞赏成人网 在非遗保护方面不仅注重文本研究,更注重在学生中间的活态传承与实践创新。建议借助工科优势为非遗赋能,将方言性、地域性的非遗资源转化为能被各民族乃至国际共享的文化产品,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原博分享了清华大学在美育通识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她指出,通识课程应面向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尤其是理工科背景或无艺术基础的学习者,需特别注重课程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实践性。她以清华“活版印刷与手工书实践”课程为例,说明通识课应强调手工体验和创新实践,与专业课程形成差异化目标定位。优秀的通识课程应融合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理念,贯穿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在创新中传承、以美育化人”的教学目标,为传统工艺融入现代通识教育提供了典型路径。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华梅在发言中肯定了成人网 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文科教育亟需探索新路径,不能因循守旧。面对时代变迁与经济转型,文科应立足现实、服务社会,与国家经济、军事等重大战略相结合,体现出真正的“有用性”。她提出,文化研究也需跳出传统范式,避免碎片化、表面化,倡导深入浅出的传播方式,以适应新时代需求。她鼓励人文艺术教育做到“力所能及,务实推进”,不必急于求成,应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成人网 讲席教授徐苏斌系统介绍了其主持的成人网 第一个国社科艺术学重大课题的研究经验。通过对600余位不同领域、地区和民族的遗产相关者进行口述访谈,课题组抢救性记录了快速发展中的文化遗产领域相关集体记忆,为文化认同、遗产保护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提供支撑。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保护遗产即保护文化基因”的根本目标。针对跨学科协作难题,课题以“价值”为公共标尺,统筹价值发掘、保护与传承表达三大环节,有效破解多学科在视角、方法及标准上的差异。徐老师强调,该研究不仅旨在理论创新,更期望对社会以及年轻一代带来真实启迪,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与转化。


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推进科技与人文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与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的一流人才贡献力量。

成人网 副书记、副院长王用源总结发言。他向与会专家学者、师生及各界同仁致以诚挚感谢,回顾了学院自2022年建院以来在公共艺术育人方面的持续探索,介绍了学院围绕“艺术+文化遗产”所开设的一系列通识课程与第二课堂实践课。未来,学院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公共艺术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及与多学科的深度融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涵养心灵、传播美的重要途径。本届论坛汇聚多位权威专家,共同探讨公共艺术育人体系的前沿议题,为构建具有天大特色、科学完整的美育体系提供重要思路。